12月10日,全球最大自動化碼頭上海洋山港四期開港試運營。據悉,洋山港四期總用地面積223萬平方米,碼頭前沿自然水深大部分在11至15米。目前,已經完成調試,首批10臺橋吊、40臺軌道吊、50臺自動導引車(AGV)將投入開港試生產。
這個耗時3年建設、擁有7個大型深水泊位的“超級工程”將成為世界最大的自動化集裝箱碼頭。
待洋山四期全面建成后,將助推上海港年集裝箱吞吐量突破4000萬標準箱,為上海港連續多年雄踞全球集裝箱第一大港提供堅定支撐,也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發揮更大作用。
建成后上海港吞吐量是全美總和
據悉,此次試運行的洋山四期共建設了7個集裝箱泊位、集裝箱碼頭岸線總長2350米,設計年通過能力初期為400萬標準箱,遠期為630萬標準箱,將助推上海港年集裝箱吞吐量突破4000萬標準箱。“4000萬標準箱”是什么概念?這個數字超過了美國九大港口的吞吐總量,也是目前全球港口年吞吐量的十分之一。
根據國務院的系統部署,上海要在2020年基本建成國際航運中心。洋山深水港自開港以來,一直都是上海建設國際航運中心的中堅力量。
2005年,洋山一期工程竣工并開港運營,上海港終于實現“跨江入海”。建港第一年,洋山港便交出了323.6萬標準箱的成績單,此時整個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還不到2000萬標準箱。
2006年,洋山二期開港運營。2008年,洋山三期工程第二階段竣工投產,至此整個洋山深水港擁有16個集裝箱深水泊位,累計建成集裝箱深水港碼頭岸線5.6公里、集裝箱堆場8平方公里,釋放出年集裝箱吞吐量超過1500萬標準箱的生產能力。
洋山港的發展壯大帶動了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的持續增加。
2010年,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達到3174萬標準箱,超過新加坡的2994萬標準箱,首次登上全球港口第一位。到2016年,上海港憑借3713萬標準箱,已連續第七年坐穩全球港口頭把交椅,其中,洋山港集裝箱吞吐量占上海港40%以上。
在總吞吐量連年創新高的同時,上海港國際中轉與水水中轉比例持續增長,國際樞紐港地位逐漸確立。根據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港口研究室的數據,國際航線集裝箱吞吐量穩定占上海港集裝箱吞吐總量的73%左右,分航線來看,主要集中在美國、歐洲、日本、韓國及東盟國家。
2017年的1-9月,上海港內外貿集裝箱也保持了較好的同步增長,外貿集裝箱增長率由2016年的0.1%增至2017年的8.2%;內貿集裝箱吞吐量增速高達15.8%,較2015年的低谷期上升了近17個百分點。水水中轉比例也由2012年的42.8%增至2016年46.5%。這些成績都離不開洋山港的支撐作用。
全自動化碼頭 洋山四期碼頭的魅力還不僅僅在于這些增量,更在于它的“全自動化”。
上周,澎湃新聞(www.thepaper.cn)記者曾實地探訪過洋山港四期,現場工作人員告訴記者:“四期區域內將不再有人,完全實現自動化,不僅橋吊不需要人駕駛,可以后臺操作;連人工駕駛的集裝箱卡車也不再需要,直接由自動運行的AGV(自動導引車)裝載運輸貨物。”工作人員戲稱,這將成為一座“魔鬼碼頭”。